讓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一直是中國人難以釋懷的情結,隨著國力日益強大,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迅速,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的勢頭持續而強勁。近年來,國內外不斷涌現出的實力派投資機構、投資家大舉參與海外文物的回流當中,引起各界關注。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與日本新華僑陳建中創辦的“黃山美術社”合作已久,對此深有感觸。日前,《日本新華僑報》在東京新宿對劉尚勇總經理進行了一次專訪。在訪談中,他著重分析了未來日本藝術品市場的走向,強調了中國應當在促成海外文物回流中通過資本運作打造屬于中國的藝術品財富標準。
投資者成為中國收藏品市場的主導
劉尚勇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最為顯著的是參與藝術品市場參與者——表面看來是市場主導者——在發生著變化。早期收藏市場的主導者主要是個人收藏家,他們憑著興趣愛好去投資藝術品,屬于“個人消費型”。收藏市場形成的方式是“以藏養藏”,即藏家之間通過淘汰不喜歡的藏品和收買感興趣的藏品產生市場交易。目前,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仍然認為這樣的收藏方式是最健康的,因為“以藏養藏”最能反映興趣對市場的導向。
此后,收藏市場漸漸發生變化,出現了所謂的“行家”,他們并不愛好收藏,而是靠轉賣藏品獲取經濟利益。由于對藝術品本身并不感興趣,行家的存在對整個藝術的發展方向并無太大的意義,但是對加大藝術品市場的經濟活躍程度卻是有貢獻的。
繼“行家”出現后,投資家從中看到“現金流”,因此,他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用金融手段將藝術品作為財富籌碼搜集起來,最終形成未來的“現金流”,于是,投資家或投資機構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主導。在劉尚勇看來,金融介入藝術品市場后,一方面其干預、導向的作用要比藏家和行家大得多,因為它要引導消費、引導未來現金流和未來增長的預期;另一方面金融對文化的走向會產生某種壓力,帶有一種“指定性”,因此,金融既影響財富增長的方向也影響文化的方向,可以說金融給藝術品市場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中國投資者熱切關注文物海外回流
當記者問到中國投資者對日本市場的關注時,劉尚勇不無感慨地說,在藏家主導藝術品市場的階段,中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因為與日本經濟的落差太大,日本人作為消費者,特別是旅游消費者收買了大批中國藝術品或者說是中國高端文化。在那個時代我們的藝術品是很悲哀的,因為我們的消費群體太小了,只能將市場讓給外國人。據劉尚勇回憶,當時的日本農協觀光團到榮寶齋,往往是十幾個人輪流“掃貨”。他們分不清楚好壞,只會指著墻上掛著的一排字畫說,“這些我都要?!彼麄儺敃r用7000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將近30幅字畫。接下來的人仍然是如此。這些作品在現在至少價值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人民幣。
劉尚勇接著談道,中國的藏家、行家以及投資家真正關注日本的藝術品市場是在2003年以后。2003年,非典襲擊中國,對民眾的心理產生強烈的沖擊,許多人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生活的方向,開始關注精神文化的消費。這時候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的東西就不夠了,甚至包括行家搜集的藝術品也不足以支撐市場,這才把眼光投向國外。
于是,行家們開始去日本、韓國,把他們買走的藝術品再買回來,也因此產生了“海外回流”的說法。
談到文物海外回流的話題,劉尚勇顯得很興奮,他認為,盡管2003年的文物回流看起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從歷史上來看,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鴉片戰爭100年以來,出現過3次文物和藝術品大量流失,特別是核心文化的流失,這是一段十分屈辱的歷史。例如,20世紀初成立的日本山中商會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開設的最大的古董買賣機構,該商會利用庚子賠款在中國收集了大量的中國藝術品銷往歐美日各國,其中包括皇室珍藏在內的珍貴文物,甚至曾于1912年購入恭王府除書畫以外的幾乎所有古董。此外,包括抗日戰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經濟上的落差,日本人趁機購買了大量珍貴的藝術品?,F在,中國人正在試圖將這些文物重新買回來。
劉尚勇認為,海外文物的大量回流說明中國國家實力提高了,大大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同時對藝術品市場也產生更為強烈的刺激。中國文物市場的發展折射出的是100年來國家實力的巨大轉折,這一點在2003年看得十分清楚。
未來日本藝術品市場的潛力巨大
未來日本的藝術品市場一直是劉尚勇關注的領域,他認為,未來日本藝術品市場的潛力也是最大的。一方面,日本年輕的一代對中國藝術品并不熱衷,包括本國文化在內,他們認為與歐美文化相比,整個亞洲文化處于劣勢。因此,他們迫不及待地將這些代表中國文化的藝術品轉讓出手,這與中國投資家的方向恰好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歸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先后設立多個官方和半官方專項基金,成為回購和搶救中國文物的主力。比如,中國文化部下屬設立有“中國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啟動了“國寶工程”;中國文物局也設立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下屬的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與日本黃山美術社合作,設立了“海外文物回歸保護基金”,致力于在日尋寶、鑒寶、回購中國文物等工作。
對此,劉尚勇形象地評說道,現在的投資家、投資機構已經比“倒爺”身份高多了,不僅僅為了一點商業利益,更帶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
不可否認,藝術品其實是“嫌貧愛富”的,中國人以及海外華人關注海外文物回流反映的是中國國家經濟的強大。
打造屬于中國人的藝術品財富標準
劉尚勇始終認為,大批重要文物的回流引起藝術品財富化,這也是金融資本眼中一個最重要的方向,“人可以蔑視財富,但是不可以蔑視文化”。
劉尚勇談道,歐洲古典藝術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世界不得不尊重這些文化瑰寶,而美國為了彌補文化上的欠缺,大肆打造現代藝術的標桿,向全世界輸出迪斯尼文化、好萊塢文化、快餐文化等等。相比之下,中國藝術品一直處于交易階段,沒有上升到打造文化價值的高度。今天,我們作為新興國家,正在引領亞洲的崛起,其中包含打造自己的財富文化標準,規劃自己的文化價值。
劉尚勇肯定地說,藝術品的財富價值最終是由國家的經濟實力來決定的,世界各國對于文化話語權的爭奪可以稱之為“文化戰爭”,而投資機構的重要性也在于此,因為文化大戰的背后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持。劉尚勇誠懇地評價了目前中國國內出現的一批文化藝術交易所,他認為交易所是藝術品與金融資本緊密結合的全新運作方式,在不斷參與海外藝術品回流的過程中,對于最終確立中國在整個世界文化的話語權是很關鍵的一步。
采訪結束時,劉尚勇特別提道,亞洲文化板塊的形成以及亞洲文化價值的規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要引領世界潮流,就必須有一個大的文化構想。在整個亞洲藝術板塊中,經濟實力不斷強大的中國必須站出來引導世界主流文化的方向,這其中,藝術品拍賣是“文化戰爭”一個前端。